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水饺皇后》影评:马丽包的这碗“水饺”,能果腹但余味不足

时间: 2025-05-04 13:55:00/span>

“五一档”第四天,档期票房冠军基本可以确定为《水饺皇后》。作为今年“五一档”首部破亿且豆瓣评分达7分左右的电影,它确实有其可取之处,能够满足大部分观众对影院观影的心理预期。

然而,当2025年结束时,是否还会有观众记得这部电影?答案或许令人失望——因为这部影片包出的“饺子”,更像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

首先,谈谈本片的大女主马丽。

马丽以往在观众心中是与沈腾搭档的喜剧演员,而这次她挑战饰演一位白手起家的女企业家,角色还是基于真人真事改编。如此大幅的转型,自然吸引了马丽的事业粉。可以说,本片90%的票房都与马丽的参演有关。

此外,原型人物臧健和的故事本身就充满励志色彩:被丈夫抛弃后,她带着女儿在香港码头摆摊卖饺子,最终打造出国际品牌。这一成长轨迹高度契合当下流行的“大女主叙事”。

与喜剧的张扬不同,马丽在《水饺皇后》中需要展现克制。影片中,她饰演的臧健和初到香港时生活窘迫,带着两个女儿挤在潮湿的出租屋里。在分食清汤面的场景中,她蹲在地上用搪瓷碗将仅有的食物分给女儿,全程未落泪,却通过肢体动作传递出母亲的隐忍、辛酸与责任。台词并未刻意强调母爱,但画面中无处不流露着母爱的深沉。

这种克制的表演避免了戏剧化的煽情,反而让观众通过肢体语言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与尊严的坚守。

然而,表演的亮点仅仅是点缀,观众更关注的仍是故事本身。

《水饺皇后》在剧情上存在不少粗糙甚至令人出戏的桥段。例如,许多观众吐槽的情节:主角臧健和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后,下一秒袁富华饰演的糖水摊老板仍递给她一碗糖水,而她接过喝完后还不忘说一句“好喝”。

这一桥段本意是展现香港市井的温情互助,但效果却容易让观众出戏——感动是否因此变成了笑点?

影片涉及大量群像角色,但多数角色沦为工具人:红姐(惠英红 饰)、糖水伯(袁富华 饰)等配角初期刻画生动,后期却草草收场;欺压女主的恶霸、日本商人等反派形象扁平,动机单一,几乎是电视剧中最套路化的设定。甚至连恶霸的扮演者都直接选了《古惑仔》中的“大B哥”(吴志雄)。

全片充斥着“女性苦难奇观”:被丈夫抛弃要哭,被恶霸欺负要哭,女儿被调戏更要哭……尽管这些情节确有现实依据,但在2025年的今天,难免显得俗套,甚至令人审美疲劳。

尽管影片标榜“大女主叙事”,却依然难逃“苦情叙事”的窠臼。观众原本期待看到“水饺皇后”如何从码头小贩蜕变为商业巨擘,结果呈现的仍是传统满分作文式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而影片后半段涉及更大格局的商战情节时,例如与日本商社的谈判,仅凭一句“我有骨气”的口号实现逆转,未免过于戏剧化。

现实中,臧健和的商业帝国构建充满博弈,且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遗憾的是,电影以“温暖励志”掩盖了商业博弈的复杂性。

从这个角度看,导演刘伟强深谙观众心理:观众想要的是一段有惊无险的逆袭神话,而非血肉丰满的商战史诗。当然,这也可能受到原型人物后人的限制——传记片的拍摄本就有别于纯虚构剧本。

用“无功无过”评价《水饺皇后》最为中肯。它是一部合家欢式电影,马丽包的“水饺”能果腹,但馅料终究少了些回味。

采写:南都记者 刘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