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声丨希望“被看见”,养老院院长拍起了微电影

时间: 2025-07-21 07:12:00/span>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孙磊 许南涛

“这次拍短视频,是不是可以聊聊老人与青年志愿者的故事?”这几天,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书记、院长但志婷休息时会掏出小本子在上面比比划划,考虑着:“专业演员肯定不会邀请,所有摄制任务由工作人员和老人一起完成,关键是要真情出演……”

无独有偶,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书记、主任孙晓冬也在琢磨着让老人们一起拍一部微电影。这里床位近1500张,“卧虎藏龙”的前辈不少,护理员中则有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全国养老护理员职业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有许多故事可以通过画面呈现。

孙晓冬执导的微电影《这一次换我做妈妈》在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年度盛典上获奖。受访者供图

院长们“卷”入短视频、微电影这条赛道,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比如,孙晓冬从2020年起主导“一年一本微电影”的创作拍摄,不仅“零片酬出演”,甚至编剧、导演、场务一肩挑。养老院院长们拍的短视频、微电影涉及的内容包括记录老人在机构的晚年生活,老人与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志愿者相处的故事,由老人主演的情景短剧等。

当养老院院长们喊出“Action”,也为公众带来更多关于养老的讨论和思考。

天津静雅养老院的90后院长陈卓和老人们一起拍摄“哏都养老院”系列搞笑短剧。受访者供图

养老院的生活怎么样

随着现代社会结构变迁,养老院在当代养老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

我们身边的养老机构如何照料老人日常生活?记者走访了多家养老院。

在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丁兰街道的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记者看到,这里的老人们生活悠然有序。该院书记、院长但志婷介绍:“我们2014年开业,算是一家年轻的养老院,占地面积169亩,设计床位2000张,同时也是杭州市规模最大的公办养老机构。”

今年5月,135路公交车开进杭州市第三福利院,为1300余位老人解决出行困难。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在这里,每月床位费从最基础的42㎡三人间1100元/床,到最贵的75㎡双套间7500元/间;每人每月护理费也从最基础的自理一级630元,到特护七级2230元之间,供不同需求的家庭选择。失智和专护价格则可以面议。

“因为我没法天天来陪伴母亲,就选了送(喂)药和陪同院内散步服务,希望每天都有人陪她聊天。”一位前来探视的家属告诉记者,“三福院”伙食费最低一天27元,“菜主要是蒸、煮、炖,我母亲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还可选择低油低盐的健康餐食。”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邀请名厨给老人做浙派特色美食。受访者供图

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的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则体现出另一番景象:60亩园林式环境,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按不同需要,可以在每月2000元至4000元选择,这里和周边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有紧急医疗响应迅速。

“20多年前,这儿还是城乡结合部,连常设公交车站都没有,最初整个福利中心连我妈在内只有6位老人。”88岁朱瑚的儿女告诉记者,如今这里已是地铁直达的城区,“2007年起想进来养老就得预约等位了。”

孙晓冬介绍,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心会邀请“浙菜金牌大师”等名厨来和老人互动,做些清淡好消化的浙派美食,如青豆虾仁、海鲜豆腐、清汤狮子头、莼菜鱼圆等。由于生活舒畅,王育华夫妇甚至把家中钢琴都搬到福利中心的套间。

一圈逛下来的感受:让老人住得安心、吃得落胃,是养老机构的基础配置。

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老人饶有兴致地与机器人舞狮互动。受访者供图

“全国养老院长超过10万人。”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吴玉韶做过调查,90%的受访院长表示每周在岗6天多,每天工作约10小时。他认为,随着更多年轻人充实到养老行业,会给机构带来更年轻、更活跃的办院思路,让老人们触摸到更现代前沿、更有科技感的生活方式。

在杭州随园嘉树,老人们在卡拉OK厅里开展“海选”,通过层层PK,选出平均年龄70+的“花样女声”组合,她们上“村晚”、办音乐会,应邀参加专业节目录制,“演出票”不到1小时就被抢光,被上海专业乐团盛赞“歌声根本不像七八十岁的人”。

天津静雅老人院的90后院长陈卓会带爷爷奶奶们参观动物园。“老人很想接触外面的世界。” 陈卓说,可别小瞧了这趟出游,保障他们平安往返是一项系统工程。陈卓不仅提前征求家属意见,还给老人配备护工、志愿者和轮椅,走哪条路线方便下车方便也都提前规划好了。

杭州随园嘉树的70+“花样女声”合唱团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河南省许昌市的福兴园养老院,28岁院长樊金林甚至组织起老年电竞战队。一群95后工作人员会教老人玩年轻人中流行的桌面游戏,活动室里还配了蹦迪用的打碟机,让老人在娱乐中练练手脑协调。

“如此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值得用短视频记录下来,让外界都能看到养老院生活可不是‘坐着晒太阳’而已。”这是孙晓冬萌发拍摄微电影的原因。

“老年依然是可以很时尚、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养老机构同样可以为老人构筑理想国。拍微电影,就是希望让有着无限可能的晚年生活‘被看见’。”孙晓冬说,这或许也是同行们共同希望的。

让老人自己演自己

让老人们“自己演自己”,其意义远超出了拍摄短视频和微电影本身,而是传递“一群老人一起好好过日子”的温暖故事,养老院也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封闭院落”。

这两年,上海九如城集团宁波峰南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26岁的姜丹,用手机拍了100多条可回放的直播间短视频。她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读的是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想不到如今为了养老工作摸索起定帧页构图。

欣慰的是,老人们觉得拍视频“有事干了”。有位84岁的奶奶说:“跟着年轻人进直播间挺开心,很多人给我留言鼓励,再也不用守着电视,从清早看到太阳落山了。”

天津静雅老人院的90后院长陈卓(后排中)与部分老人主演快乐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在天津静雅老人院,陈卓鼓励爷爷奶奶“玩一玩角色扮演”时,有部分老人表示“不愿出镜”。原来,他们曾当过领导,担心视频发到网上被熟人看到,暴露自己离开子女住养老院的状况,觉得没面子。不过,他们虽然有思想包袱,但都会走出房间,远远看着拍摄,情不自禁鼓掌、开怀大笑。

陈卓认为,通过视频,让大家了解养老院、理解多元的养老选择,也是他们这些院长零薪酬干起“副业”拍视频的原因,“希望今后人们都能坦然面对到机构养老。”

“哏都养老院”的老人们以豁达幽默打动了许多年轻人。图源视频截屏

2023年以来,陈卓用手机拍摄的“哏都养老院”655个无厘头短剧在网上获赞近千万。一位网友评论:“中国人很忌讳谈死亡,但爷爷奶奶乐观面对这个字眼,玩掉了焦虑,玩来了轻松愉快和创意。” 这让陈卓很意外:“原只是想让老人们暂时忘记衰老和病痛,想不到会给年轻人带去心灵慰藉。”

参与拍摄的老人也被爱融化了。87岁刘奶奶刚来静雅养老院时患有中度抑郁症,每天服用四种药物。陈卓拉着她一起拍搞笑视频,20多年前的邻居同事认出了刘奶奶,打来电话,赶来养老院跟她唠心里话,老人心情好了,服药逐渐减量。

朱瑚在微电影中表达对晚年生活的要求。受访者供图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老宝贝”们参演意愿强烈。88岁朱瑚年轻时在海政文工团担任主要舞蹈演员,曾站在舞台C位的她特别享受拍摄,她说:“我很适应养老院的生活,愿意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出演。”

“听说要摄制微电影《岁月如初》,他们认为能把自个的老年生活拍成片子,都很重视,特意去理发、换服装,想要展示最好的状态。”孙晓冬说,养老院经费有限,拍微电影全是职工包揽剧本、服化道、群演,至于摄制和剪辑,就得到处“化缘”请朋友帮忙。除了技术问题,关键是得充分考虑老人的感受。

眼睛畏光的老人戴上墨镜完成拍摄。受访者供图

“爷爷奶奶听力和视力都衰退了,摄制前要把台词用初号字打印在A4纸反复讲解。有人眼睛畏光,只能戴墨镜完成访谈。”孙晓冬表示,“我们鼓励老人背出台词,一旦拍摄通过,所有工作人员都欢呼鼓掌,老人也更加自信。”

在老伙伴们的鼓舞下,老人尝试了很多人生“第一次”。91岁王礼湛爷爷曾是浙江大学教授,生平第一次上了粉底、补了眉毛,甚至还涂了一点口红。老人笑称:“这把年纪,还有机会试试过去没玩过的,挺好!”

91岁的老教授认为:“尝试没玩过的,挺好!” 受访者供图

“一开始我不理解,养老机构为什么要拍微电影。”护理员叶慧云在福利中心工作10多年,当她第一次看到自己照护老人的画面,眼中泪光闪烁:“原来照顾老人的日常工作,这么有意义。”

《岁月如初》杀青后,成片在家属中传阅,许多子女感动,感谢养老院帮老人留下这么精彩的人生片段。一位老人的女儿感慨:“就怕送老人去养老院生活觉得委屈,看到长辈开心,我们就放心。”

护理员照护老人的日常点滴在微电影中温情展示。受访者供图

我们需要怎样的养老院

养老院的短视频、微电影在网上“爆红”,背后是公众对养老事业的思考、对养老院发展的关心,因为这关系到家家户户。

2022年起,我国每年增加1000多万老年人,随着老龄人口基数不断扩大,机构养老的需求持续上升,预计2025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16.1万亿元。这意味着,养老院的建设与提升,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民生事业。

以静雅老人院为例,崭新的养老院区已经建设起来。“我们近几年也多次前往国内养老机构,学习先进的养老、护理知识,引进专门对失能、失智老人的全自动化智能设备。” 陈卓表示,拍摄“哏都养老院”短视频是为了展现老人的丰富生活,但前提是保证老人能得到越来越好的生活照顾。

在浙江省第三届养老机构厨艺大赛上,白菜“卷”出了50多种烹饪方法。受访者供图

发起老年电竞战队的樊金林觉得,中国人传统上“养老不离家”,万不得已才会去养老院,这是因为老人想证明自己还有用武之地,还试图“被看见”“被关注”,渴望有存在感。

在杭州滨江,养老机构发起“多代同楼”项目,招募年轻人以较为低廉的住宿费入住,为老人提供一起散步、吃饭、娱乐的陪伴服务。

“有事可做、有人来爱,在老年生活中已经难能可贵。”但在孙晓冬眼中,这并不是“顶配”,最好的机构养老是让老人对今后的生活充满期待,站在此刻遥望未来,参与和共享社会进步。

今年新春,会跳舞的机器狗和登山利器外骨骼穿戴工具在杭州养老圈火了一把。其实2016年,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就引进5台养老机器人,能提醒服药、定时巡房、表演舞蹈和唱歌。“这以前在电影里才看得到,想不到如今就出现我父亲住的养老机构里,时代发展真是快啊。”一位家属十分感慨。

“晚年生活一定要五颜六色,让老年人动起来、乐起来,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改变原本单调又寂寞的世界,让他们感到,仍然握住了自己的时间与幸福。”吴玉韶如是说。

对于养老机构而言,“被看见”也是为了“被支持”。除了一日三餐的生活照料,让老人享受镜头下C位的自信,更迭硬件设施等努力外,养老院如何更好地满足老龄社会的需求?

在养老院院长们的畅想中,未来的养老院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它将会有更多社会接口,成为融合科技、医疗、情感、尊严与自我实现的新型生活共同体,帮助我们每个人坦然拥抱老去的明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