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充分释放财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效能

时间: 2025-05-12 10:31:00/span>

  当前,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正在持续引发全球市场动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利影响加深,经济运行面临新情况新挑战,需要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对冲外部风险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冲击。财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精准施策、持续用力,充分释放财政政策效能。

  大力提振消费。今年中央财政拿出“真金白银”,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推出促消费政策“大礼包”。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规模比去年翻了一番,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直接降低消费者购物成本。注重惠民生和促消费结合,适当提高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发放育儿补贴,扩大学生资助补助规模,增强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与金融政策联动,对重点领域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相关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贴息,拓展消费空间。安排奖补资金,支持地方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打造更多消费新热点。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政府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不同渠道资金统筹安排、各有侧重。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2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支持设备更新。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4.4万亿元,建立专项债券管理新机制,包括对投向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开展“自审自发”试点等,让地方有更多自主权。同时,通过政府投资引导和政策激励,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中央本级科技支出安排比去年增长10%,资金分配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任务。完善中央财政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持续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入实施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政策,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运用政府采购、投资基金等政策工具,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对企业的纾困支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关切,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清理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扩面增量,加大对受外部冲击、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支持力度。着眼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持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健全涉企收费监管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和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把更多资金用于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坚持就业优先,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增加普惠托育、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完善农业补贴、农业保险政策,启动实施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和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保持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力度不减,支持发展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加奖励资金规模,引导常住地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落实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既立足当前解决燃眉之急,又着眼长远推动标本兼治。按照科学分类、精准置换原则,督促指导地方做好隐性债务置换,早发力、早见效。同时,加快推进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强化政府支出事项和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管理,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抓紧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积极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巩固提升银行稳健经营能力。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协同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推进专项债券用于回收闲置存量土地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助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详见: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蓝佛安文章《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科学设计与成功实践》

  (策划:郭斐然 审核:王兆斌 监制:牛京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