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中国丨聚焦丨在书香中赓续中华文脉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以纸质书籍为主的阅读方式,至少已延续1500年了。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深刻变化,“读屏”正在加速占据传统阅读的领地。在飞机上你也许会注意到,在被迫关闭手机网络的时候,读纸书的乘客也寥寥无几。机场书店里陈列的书籍品种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文创和旅行用品。实体书店生存愈发艰难,即便一些“网红”书店、“最美”书店,也难以把人气转化为实际的图书销售。去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经受调整压力,纸质图书的阅读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书香是一种氛围,要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会;要把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部署,《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已公开征求意见。基于传统阅读的重要价值及其面临的冲击,当前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还是应倡导和支持多读纸书,培养和守住阅读纸书的习惯。相较数字阅读,纸质阅读至少有以下好处:读者阅读选择的自主性更强,可以免于算法推荐造成的“信息茧房”;内容更具价值和值得信赖,也更系统深入;有利于贯注精神阅读,如朱熹所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专静纯一”,可以免于网上纷杂的社交和信息干扰 ;便于深入思考和反复阅读,咀嚼英华,磨砺心性;纸质材料的质感可以使身心更加愉悦和放松,对视力的影响更小。强调多读纸书,并非要排斥新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是有益和必要的,手机听书更是提高了时间使用效率。倡导多读些纸书,主要是希望传统阅读不要被其他阅读和信息获取方式过度替代。如果没有了书籍,没有了纸香墨香,书香社会、书香氛围似乎也无从谈起了。
赓续读书传统,在未成年阶段养成读纸书习惯尤为重要。家庭和学校大多鼓励孩子们读纸书,而不是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但以学业为主的阅读,尚难以养成真正的读书习惯。如果未成年时期读书习惯没有得到养成和巩固,成年后很容易丢掉或减少纸书阅读。养成读书习惯,需要倡导家庭阅读、亲子阅读,更需要学校对阅读作出专门安排,保证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提供专门的阅读指导。成年人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有重要影响,如果成年人把可支配的时间大都花在网络上,想让孩子们养成读书习惯也是很难的。
赓续读书传统,需要把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和以书店为代表的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体书店对于营造书香氛围、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起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当前实体书店在图书零售市场占比已经降到 10%左右,运营十分艰难。这种窘境一方面是读者购买渠道和阅读习惯的变化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源于网络平台低价促销的冲击。考虑到许多读者到实体书店读书、选书,而在网上买书,书店提供了公共阅读服务,对其进行扶持是合理和必要的,这比政府直接提供阅读服务成本更低,也更有效。更为迫切的是,需要尽快规范图书市场价格秩序,遏制价格战和不公平竞争行为。近日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对规范经营主体价格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作出原则性规定,希望有关部门能早日达成共识,把书业列入“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少数重要商品和服务”范畴,借鉴推行国际上对图书这种特殊文化商品采取固定转售价格的通行做法,或许可使实体书店免于陷入更大的困境。
对于出版界而言,为了培养和留住纸书读者,需要提供具有独特价值、超越其他载体的内容和形式。阅读需求是靠好书来激发和创造的,比倡导和鼓励阅读更重要的,是生产出更多能够标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好书,更多为广大读者所需要和喜爱的好书。为了文化有承续,为了书业有未来,出版人需要加倍努力。
来源:《中国出版》
作者:冯士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编辑、审校: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