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煤蒲白建庄矿业公司:六载陪伴,同心而行
阳光讯(记者 高常生 通讯员 雷倩)收拾旧物时,手机突然亮了,“学习强国”APP的红色图标在玻璃后轻轻跃动,像一枚埋在时光里的火种。我怔怔望着“今日阅读提醒”,恍然惊觉这道光芒已照耀我两千多个晨昏。
六年前初遇时,我还在学校的象牙塔里。清晨坐在教室里,总会点开那个红色图标。彼时的“学习强国”于我,不过是用来政治考试的答题工具。直到有一次,我在“人物”频道看见敦煌研究院的老匠人,正用鹅毛管吹去壁画浮尘。老人眼角的沟壑盛着洞窟幽光,他说:“修复不是复原时间,是让光阴继续生长。”窗外霓虹与手机荧光重叠的刹那,我忽然在题目之外,触到了某种永恒的温度。
后来临近毕业,毕业论文的压力与求职的迷茫交织,是“慕课”板块陪我熬过漫长的黑夜,我总是在实验室里戴着耳机做实验,耳机里流淌着“学习强国”里讲《诗经》的声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中国最早的送别诗。”抬头望见窗外行影掠过,学校里的学生叽叽喳喳,离别之际,在送别诗的陪伴下倒也显得不那么悲伤与无助。
2022年深秋,外婆住院,我与母亲常在病房守夜。消毒水气味织成的茧里,“文化”频道的戏曲声成了破晓的纺锤。京剧《锁麟囊》唱到“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时,外婆有了反应,她的手轻轻反握住我的手,手机屏幕在氧气瓶的微光里轻轻震颤,那些曾觉得古旧的唱腔,竟然成了穿越生死的家书,令我震撼不已。
如今书架最显眼处,摆着姐姐用学习强国积分兑换的《百年孤独》。书页间夹着那年春天收藏的抗疫日记,那些“人民英雄”栏目的报道曾让我在封城期间泪流满面,此刻重读,墨香里依然蒸腾着消毒酒精的气息。小外甥常趴在膝头问我:“小姨,手机里的小红旗是什么?”我便点开“听小喇叭”放故事给她,看他专注的样子,恍如看见六年前懵懂点开APP的自己。
前些天整理云端相册,发现2018年至今竟存了四千多张学习强国截图。有脱贫攻坚表彰大会的直播画面,有良渚古城发掘现场的照片,有航天员出舱时拍的星海。指尖划过这些碎片,如同触摸华夏大地的年轮,
窗外的玉兰花又要开了。从最初机械的指尖滑动,到如今随时随地能够收听的“每日金句”,我渐渐明白:所谓“学习强国”,原是亿万人掌心的微光汇成的长河。当我们把光阴切成细碎的钻石镶进时光长卷,再平凡的日子,也会透出星辰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