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节对话丨汪雯靓、张寅:在病床前重复一万次“挺过去”,日夜陪护烧伤患者



今天(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都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由此可见护理对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约有500多万护士。而在上海,截至2024年底,本市注册护士有12.31万,较2019年增加27%。不过,从现实来看,很多人对护士职业的认知、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和认可,还有待提升。
这个护士节来临之际,文汇报记者走进沪上医院,对话几名优秀的护士。他们守着日常,也随时面临无常;他们接近衰竭的人生,又竭力护航新生。虽然患者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护士站,也是一个生命信息的接收站,及时应答每一次有声或无声的呼唤,这里没有“已读不回”。
对话人:汪雯靓(上海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一病区护士长)、张寅(上海瑞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有人说,走进烧伤科需要勇气,因为要承受视觉、气味、心理的三重冲击。
2007年,汪雯靓第一次见到烧伤患者时,眼前是烧伤患者肿胀的面部和躯体,鼻子里飘荡着皮肉烧焦的味道,耳边是断断续续的呼痛声……汪雯靓最初有些害怕,但她明白,躺在床上的是自己的病人,用心护理,他们会慢慢好起来,回归家庭和工作。
疼痛与疤痕,这是烧伤患者必须迈过的两道坎。医疗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药物和技术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但有时,陪伴和鼓励比药物更有效。“每次护理,我们都会这样牵住患者的手。”汪雯靓现场比划了一下这动作:双手合拢,紧紧相握。其实,护士们就是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患者,要“挺过去”,在每张病床前说上一千遍、一万遍。

“张阿姨,胃管给你换一下。”“谢谢护士。”4月初,60多岁的张阿姨,身上80%面积的皮肤不慎烧伤,来到瑞金医院治疗。老人烧伤面积大、程度深,每天得呈“T”字型固定仰躺在翻身床上。起初,张阿姨说不出话,用点头、摇头示意想法。但每次护理时,汪雯靓坚持“一个人说话”——她说,患者能听见。
“张阿姨,你大女儿今天一早来看你了,正守在门外。”汪雯靓一边操作,一边在她耳边轻声说。“她关心我呀。”一个多月后的今天,老人的声音弱弱地从床铺里传来,可以对话了。烧伤患者身处隔离病房,护士传递来的家人关心是最有效的安慰剂。
汪雯靓笑言,为了能和患者聊几句,还得做功课。她记得,听说“中国好邻居”、烧伤英雄王海滨喜欢哲学,照顾他的医生护士特意去读哲学书来找话题。
除了患者送来的感谢信、锦旗,烧伤科护士有一个特别的幸福时刻。瑞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张寅说,她曾在医院门口被一个生面孔叫住。“我是老陆啊!”张寅立马记起来,这是自己曾护理过的一位大面积烧伤患者。
“老陆,坚强点,我们一定能把你治好。”刚到医院时,老陆面目全非,医护不断鼓励他。而现在的他,宛如获得新生,意气风发地站在张寅面前,“这是一名烧伤科护士最自豪、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培养一名合格的烧伤科护士需要多长时间?张寅说,教科书里,烧伤护理、创伤护理可能不到十张纸,大概3个课时;临床上,培养一名能在危急情况能胜任的烧伤科护士需要3到5年。而护士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爱心,则需要反复磨练、终身培养。
【记者手记】:在这里,痛苦被“静音”
听到“烧伤”这个词,总觉得它与疼痛、死亡紧密相连。
踏入瑞金医院烧伤科,我下意识屏住了呼吸,不过,预想中的痛苦挣扎画面并未扑面而来,只听到监护仪的滴答声规律地鸣奏,患者的痛苦呻吟似乎在烧伤科护士的安慰和照顾中被按下静音键。
“要去看看这个病人,他好像有点不舒服。”和记者走在走廊里,护士们也不忘从窗户里再多看几眼床上的患者。
采访中还听到一个细节,让我很感动:护理时,烧伤科护士总是俯身紧贴病床,希望离病人更近些。怎么让大面积烧伤患者脚动一动,怎么帮助他们更好地翻身,怎么把他们身体抬高点、不让渗液弄湿衣服……这些护士对病人的关心,都变成了一个个课题,还诞生了很多小发明。
治愈的奇迹,就在这里安静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