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兴之路 郯城“一品”丨港上镇:富硒西瓜奏响富农欢歌
在临沂客户端讯时值初伏,暑气蒸腾。7月24日清晨,郯城县港上镇停庙村的西瓜大棚里已热闹起来,藤蔓间滚圆的绿皮西瓜泛着油光,村民们顶着高温弯腰采摘,汗水浸透的衣衫紧贴脊背,却挡不住脸上的笑意。“这二茬瓜虽说个头小了点,但甜度、营养一点不差,一斤还能卖一块三四!”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圣左手托着刚摘的西瓜,右手用中指轻弹两下,“嘭嘭”声里仿佛演奏着港上镇西瓜产业的富农乐章。

从试种到燎原:一颗西瓜的产业蝶变
时间回溯到2014年,停庙村还是个以传统作物为主的普通村庄。“以前村民守着好地却赚不到大钱,我们就琢磨着,能不能找个特色品种实现增收?”王永圣回忆,村“两委”班子带着村民代表跑遍周边县市考察,最终把目光锁定在富硒西瓜上。
港上镇的土壤里藏着“天然密码”——肥沃疏松的沙壤土透气性极佳,幸福河与西干渠两条灌溉渠纵贯南北,全年88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与120千卡/cm²的太阳辐射总量,恰好满足西瓜对水、光、热的需求。“我们这里就是为西瓜量身定做的‘生长摇篮’。”王永圣说,为了种好西瓜,村里从浙江台州聘请了两位专家驻村进行技术指导,首次试种的30亩富硒西瓜,当年就卖出了每斤2元的高价。
十年磨一剑。如今的港上镇已形成以停庙村为核心,辐射徐圩子村、官庄村、王桥村的“一心多点”种植格局。1000亩瓜田连成片,2000余个大棚如白色浪潮铺展在田野间。每年1月育苗、2月移栽、4月挂果、5月上市,头茬瓜带着春的清新抢先登陆市场,二茬瓜顶着夏的炎热持续供应,直到10月仍有鲜果采收,形成横跨半年的产销黄金期。
走进种植大户苏衍维的大棚,一个个墨绿条纹的美都西瓜卧在藤蔓间。“这品种单瓜重10斤左右,糖度能到13度以上,咬一口甜水顺着指缝流!”苏衍维切开西瓜,汁水瞬间渗出,“去年光这一个大棚就收了1万斤,按1.5元均价来算,纯利润超8000元。”
从土地到钱包:三次分红的增收密码
“每天早上五点上工,摘瓜、打包、装车,一天能挣100多元,不比外出打工差!”正在分拣西瓜的村民秦玉民算起账来满脸喜悦。他家3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保底租金6000元,自己在大棚打工每月还能挣三四千元,“以前种水稻和小麦,一年到头忙下来也就够吃穿,现在日子有奔头了!”
在港上镇,像秦玉民这样的受益者有500余人。西瓜产业催生的“三次分红”模式,让土地焕发新生机:一是务工收入,田间管理、采摘包装等岗位日均工资100元至150元,年均为村民增收超200万元;二是土地流转收入,1000余亩流转土地为农户带来年租金200万元;三是经营收入,100多户种植户年均盈利15万元,规模最大的种植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产业兴旺带动乡村蝶变。“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少人回来种西瓜、开网店,村里又热闹起来了。”王永圣说,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还建起了文化广场、3D墙绘,“日子比西瓜还甜!”

从田间到云端:一条产业链的振兴蓝图
在港上镇电商服务中心,95后主播王贞翔正举着手机直播卖瓜:“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刚摘的富硒西瓜,糖度达13+,咬一口就爆汁!”镜头里,分拣员麻利地打包,快递车在一旁待命,下单后48小时内就能送达全国。“最多一天卖了5000斤,不光省内,北京、上海的订单也不少。”王贞翔说,线上销售已占西瓜销量的三成。
这是港上镇拓宽产业布局的生动实践。线下,与临沂、徐州等城市的20余家批发市场、30家大型超市建立直供关系;线上,通过抖音、拼多多等平台搭建销售矩阵,去年电商销售额突破800万元。“下一步还要建直播基地,让更多村民变身‘新农人主播’。”镇农业负责人徐希达表示,他们正在积极对接食品加工企业,计划开发西瓜汁、西瓜脯等深加工产品,以实现西瓜的附加值再翻一番。
按照规划,港上镇将打造“停庙西瓜”特色农产品品牌,申报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同时,联动周边的优质草莓基地,建设集种植、加工、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不光要让西瓜红起来,还要让产业链长起来、品牌响起来。”港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侯晨旭说,未来要让“港上西瓜”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从一颗西瓜的试种,到一条产业链的崛起,港上镇用十年时间书写了“小西瓜撬动大振兴”的乡村故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更多甜蜜的收获,正在孕育生长。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圣宇 孙锐 胡得理 通讯员 宋颖
编辑: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