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对话底壳宇宙:在好莱坞退潮的一年里,这份报告点出了一场“新潮流”

时间: 2025-04-25 10:27:00/span>

编者按:4月24日,底壳宇宙发布了《2024全球电影市场脱殖指数报告》,这是底壳连续第三年围绕“脱殖”概念观察全球电影市场,今年也是该报告首次联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发布。

2024年是全球电影市场面临深刻变化的一年,好莱坞的“退潮”趋势不仅表现在中国市场,各国本土电影的崛起也在各条赛道上画出了多样的线条,但不同市场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如何看待和解读“脱殖”这一概念?从摆脱文化殖民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全球电影的变化?电影作为一种延续百年的主流文化载体又将如何面对移动端短视频、游戏、动画等新娱乐载体的冲击?

针对以上问题,观察者网对话了底壳宇宙负责人。

【文/新潮观鱼】

观察者网:今年是你们首次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联合发布“电影市场脱殖报告”。是什么让底壳宇宙持续关注“脱殖”概念,同时又聚焦电影市场这个领域?

底壳宇宙:我们提出“脱殖”这个词,最早是因为观察到2019年香港黑暴期间,不管是香港当地的一些居民,还是不少大陆的网民,都存在为殖民主义“洗地”,甚至赤裸裸地公开维护殖民主义的言行——这其中“文化思想”的侵蚀是潜移默化又印记很深的。

虽然已经步入21世纪,但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全球南方国家,其实都多多少少都面临着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老牌殖民列强持续性的文化殖民入侵的压力。从这个角度说,“脱殖”并不算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背后是全球反殖民主义长达数个世纪的抗争历史;现在,虽然“炮舰开门”式的殖民侵略已经非常罕见,但全球2/3的地区仍然在有意或者无意地挣扎于追求自身文化精神上的去殖民化和独立性。提出“脱殖”,意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创造一个精简好记的中文词汇,来重新提醒大家对抗殖民入侵的重要性,并号召更多人加入与殖民主义作斗争的事业中来。

1948年,上海国泰电影院外的好莱坞电影海报

“底壳宇宙”(Decoloniverse,意为decolonize the universe)这个社区,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立的。今年,我们有幸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联合发布全球电影市场脱殖指数报告,使该系列报告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研究院是国家高端智库,有包括张维为院长在内的众多致力于研究并且推广中国思想、中国话语、中国模式的科研“战斗人员”。虽然中国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比较宽广,但也对非常细分的领域,比如说电影市场这样的文化娱乐领域深感兴趣,遂有了我们今年的合作。

我们聚焦电影市场这个领域,有好几个原因。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电影其实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价值观与文化输出的载体,而在全球电影市场中,显然存在肉眼可见的文化殖民、同质化的现象,但相关行业对这个现象的研究与讨论,并不是很充分,大多停留在纯粹文字论述或者自身感受的分享,鲜有基于数据的、兼顾定性与定量的研究。

其次,随着中国电影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中国自身电影工业体系开始逐渐建立、好片开始涌现,同时烂片,尤其是照搬美西方价值观的、“东方主义”的,或者说体现“被文化殖民”的糟粕现象,也依然存在,所以我们认为现在正是一个研究相关行业和市场的好时机。

再次,看电影是很多普通人的日常,适合更多的人一起加入讨论。电影市场的一些变化趋势,也存在“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全球力量格局、国际秩序的变化趋势。

观察者网:从研究的数据和你们的观察来看,为什么说“美国好莱坞是全球电影市场唯一的文化殖民主体”?在这份报告的核心指数CDI中,为什么会选择“本土电影在当地市场顶部的数量占比”和“票房占比”两个维度?

底壳宇宙:在采集数据时,我们尽量采用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数据。比如说,票房就是客观的市场反馈数据,而电影评分就比较主观。所以我们选择票房作为我们的研究数据。

我们考虑到,一方面,头部电影在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播效果上对观众的影响,不论是覆盖度还是强度上都是最突出的;另一方面,头部电影更能准确地反映市场的主流口味,以及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取向与价值观。所以,我们按“头部”约定俗成的定义,选取了各个市场中前十名的票房来研究。

而在“前十名”的票房数据中,又要仔细区分数量占比和票房占比两个维度,因为显然即便是相同的数量占比,入选前十的影片的排名也可能非常不同(比如排一二三名,对比排八九十名),从而导致票房占比大不相同。

在报告中,我们强调“美国好莱坞是全球电影市场唯一的文化殖民主体”,因为我们发现,在我们选取的40余个电影市场的头部影片中,好莱坞一家独大,占据着八成左右的份额,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2023年这个数字是82%,2024年则是77%。这说明在全球范围内,供应端依然是美国对全世界展开文化与价值观的输出为主体,而需求端也是绝大部分观众喜欢看美国电影以及其所代表的那一套意识形态。同时,美国本土电影市场头部看不到非美国电影的踪迹,美国人对其他国家、其他语言、其他文化背景的电影不感兴趣。这种一边倒、同质化的全球电影市场模式,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把美国列为“唯一的文化殖民主体”。

观察者网:这份排名的数值是很触目惊心的,大多数国家的CDI(脱殖指数)相当之低,在你们的研究看来,好莱坞的文化殖民是如何“调教”全球其他国家的口味,使得市场对于美国电影的接受度如此一致呢?

底壳宇宙:这是一个好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文化殖民,文化殖民在当今世界,一般是指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其霸权地位,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因素加持下,通过文化符号系统的强势传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出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试图“同化”全世界,最终瓦解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根基、削弱其他国家的文化主权意识。

那么对全球电影行业而言,好莱坞能够对全球进行文化殖民,导致大部分国家的CDI数值非常低,乃至为零,背后首先当然少不了美国霸权地位的支持。基于一些人类本能的慕强心理,有的人看到美国之前的发达程度,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物质世界的形势又影响着影响意识形态传播,强大的文化渗透能力,也能帮助美国从全世界各地吸收人才——美国曾经的物质优势,促成了好莱坞电影的流行;反过来,好莱坞电影也在美国价值观向全球输出、为美国提升国际形象方面,长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我们的报告中,如果你去看CDI的排行榜,你会发现,大致上,那些CDI较高的国家,一般是在文化的独立性上做得相对较好的国家,即其文化根基尚且没有被美国同化或者摧毁,或者说在近些年有复苏;而那些CDI较低的国家,则往往是在文化上与美国较为接近,或者已经被同化、摧毁了的国家。后者本土电影行业往往是体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或者存在着但不具备文化上的独立性的这么一种状态。

这里面的机制,若要用几句话说尽量说清,大概就是即便他们自己电影行业做的基于自身文化的电影,在当地也没有什么观众,因为观众都崇拜美国、喜欢看好莱坞电影里的美国叙事;而如果他们做好莱坞式的电影,又做不过好莱坞,这就导致了这个行业赚不到什么钱,也自然没有什么投资,那自然行业发展不起来,市场里也基本都是美国电影了。所以对CDI较低的国家而言,想要在CDI上有所进步,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这也反映了全球大部分国家地区在抵抗文化殖民时的困境。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电影具备文化及商业的双重属性。一些人口较少、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无法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电影工业。但高成本投入也并非是电影能在头部市场取得佳绩的唯一因素,如今年的印度尼西亚,凭借小成本恐怖电影,在今年的CDI排名中位列前茅,因为印尼民间充斥着鬼怪传说文化,本地民众就是爱看这类电影。

观察者网:在报告选取的41个样本国家中脱殖指数最高的三个国家:俄罗斯(100%)印度(100%)和中国(85.63%),各自的电影市场国情似乎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很典型的三个类别,您能分别介绍一下这三个CDI最高的市场各自的情况吗?

底壳宇宙:首先,俄罗斯情况比较特殊,CDI不具有可持续性。在因为局部战争而受到西方制裁之前,好莱坞电影在俄罗斯的头部电影市场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战争初期,由于好莱坞几大电影公司的制裁,俄罗斯人无法看到正常上映的好莱坞电影,俄罗斯电影院还选择放映盗版好莱坞电影,上座率不低。今年,俄罗斯的CDI是100%,并不意味着在俄乌冲突结束后它的本土影片依然能占据头部市场,当然,现在下结论说一旦俄乌战争结束,俄罗斯的电影市场头部将重新被好莱坞电影占据也为时过早,毕竟这场战争很可能也对俄罗斯民众产生了观念上的影响,并已经间接性地促成了俄罗斯本土电影行业的发展。

印度电影工业实力强劲,多语言多民族的特性使其发展出了多个电影中心,中国人较为熟知的宝莱坞是北印度的电影中心,南印度的电影市场份额则大多属于托莱坞和考莱坞,此外还有莫莱坞和桑达坞。

象征着印度本土电影繁荣的“宝莱坞”

印度电影行业发展起源于殖民时期,当时殖民者的残暴统治导致印度传统的民间休闲方式几近没落,被殖民者引入印度的无声电影成了民众新的消遣,为庞大的电影市场埋下伏笔,十多年后,受到好莱坞电影启发的印度婆罗门导演巴吉尔从印度神话故事中取材,拍摄了贴近印度民众生活、反映印度历史荣光的电影,唤醒了印度民众自豪感,有声电影开始发展后,印度导演又将印度音乐作为电影叙事手法引入电影中,相比同一时期的好莱坞大片,印度民众更愿意观看这些文化内核贴近自身的印度电影。

电影的核心是其文化,而非制作,这一点在印度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印度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好莱坞套路+印度文化故事+印度歌曲舞蹈”,即便是翻拍或抄袭,类似情节套路的印度电影也比当时加上翻译字幕的好莱坞电影更受欢迎。

在印度摆脱殖民者统治,获得政治独立地位后,印度导演选择拍摄的电影要么是能反映印度社会变革、体现高低种姓人民生活矛盾的现实主义电影,要么是曾经在印度电影市场中得到稳定验证的神话史诗片、历史片,在商业与文化逻辑的双重驱使下,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尽管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印度的独立性不如中国,但在电影行业,即便好莱坞电影不衰退,印度本土电影就已经有足够强盛的竞争力,而在美国逐渐衰落的环境中,印度连续两年保持CDI满分,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是远远强于印度的,但是中国的电影行业的发展程度,并不匹配中国整体发展的程度。中国电影市场在2023年经历了一个小高潮,实现了CDI的满分,但是2024年又做不到了,而且2024年的头部国产片也普遍票房偏低。

从好的一面看,首先中国电影市场总量无论以票房计算还是以观影人数计算都比印度更大,排在全球第二,印度排全球第三;其次,即便在2024年这个对中国而言绝对的电影小年,前十中也几乎没有好莱坞电影,只有一部《哥斯拉大战金刚2》进入前十,而且仅仅排在第九。这说明即便没有好的国产片看,中国的观众也已经对好莱坞的叙事“审美疲劳”了,这恰恰是国内观众逐渐抵抗美国的文化殖民有所成功的体现。

《金刚大战哥斯拉2》在中国内地上映时的线下宣传活动

观察者网:你们认为,是什么造成了亚洲电影市场相较于欧洲市场面对好莱坞电影更加“强势”?报告中用了一章的内容写印尼的恐怖电影的“突围”,同时低成本的喜剧片也是第三世界地区“突围”的很好选择,这是否说明“脱殖”进程目前主要集中在剑走偏锋、深耕小众市场的差异化赛道?

底壳宇宙:CDI简而言之体现的是本土电影在本土市场头部的表现。考虑到文化殖民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的客观存在,CDI越高,也就意味着当地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性越高、对文化殖民的抵抗力越强。

我们认为,上面提到的“亚洲表现好于欧洲”,可能与中国文化以及受中国文化辐射的泛东亚文化圈,地理上离欧美比较远,与欧美文化的差异性较大,以及自身生命力较为顽强有关。差异越大,自身文化生命力越顽强,则殖民所导致的同质化也就越难以实现。从15世纪末开始,全球绝大多数地方都经历了殖民主义的侵害,与欧洲殖民者在文化上较为接近的,或者自身生命力不够强的,则往往在历史中被同化得较为彻底。

另外,美国在文化上实现对欧洲的主宰,也要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来讲。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约,实现了对欧洲经济、军事的掌控,欧洲诸多试图通过整合达到自身独立的尝试一直不太成功,直到今日依然如此。不少欧洲人依然视自己与美国为“同一种文明”,欧洲至今受美国的影响与支配的程度,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深,从他们的电影市场的表现中就可见一斑。

回到我们报告中讨论过的内容,为什么印度尼西亚2024年会有出色的恐怖片爆发?我们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首先,印尼当地有深厚的巫卜文化,民众就信这个、爱看这个;其次,当地恐怖片在制作上结合了本土民俗传说与欧美血腥暴力两者的风格,独树一帜,搞出了“东南亚邪典”;最后,恐怖片对演员、场景等要求较低,成本可控,容易实现小成本高收益。

虽然当我们去看印尼的恐怖片的时候,会觉得它们做工不够精细、演员演技欠佳等等,但是它们就是能在印尼本土把好莱坞大片“吊着打”。这说明,对一些体量相对较小,经济不算太发达的国家而言,要发展本土的电影行业,实现对文化殖民的抵抗,“剑走偏锋”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印尼恐怖电影《多了一点点》(Agak Laen)吸引了910万人次观影,拿下2844万美元票房的好成绩

恐怖片在东南亚应该不算是小众市场,应该说,它的赛道属于“差异化”而非“小众”。换言之,我们认为印尼恐怖片的成功,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电影行业的启示,就是要努力去找到自己与好莱坞有着显著不同但是又在本地受欢迎的素材与风格。

观察者网:从“电影小年”到“为什么买单”,贯穿整个报告我们还能读出一种电影市场的集体焦虑,报告中也提到电影在短视频、游戏等更加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挤压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观察者如何看待“脱殖”进程中的“求变”?

底壳宇宙:从全球范围看,电影和游戏、短视频、微短剧等几个有代表性的新兴娱乐项目相比,市场规模已经是最小的了。正如我们报告中所说,电影这个行业,面临着逐渐小众化的风险。

在这种电影与电影竞争、电影与其他娱乐项目竞争同时存在的环境下,中国如果只是死板僵硬地复刻好莱坞模式,不注重思想文化核心的本土化表达,无论如何都将是死路一条。我们要“求变”,一方面是与好莱坞那一套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是与我们自身之前的制片思维要产生不同。这其中,关键点就在于抓住时代大势的变化——中国崛起,美国衰落,美国对中国的文化殖民影响正在快速减退。

我们讨论电影市场的脱殖,一个健康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有行业内部的脱殖,再有观众喜好的脱殖,但目前我们观察到的可能是行业的作品,被观众的喜好倒逼着进行脱殖——甚至还带着抵抗的情绪。我们的建议就是从业者一定要从旧的思维钢印中走出来,拥抱时代的变化,在作品内容上充分体现这种变化。

观察者网:从好莱坞政治正确大片和旧IP在中国市场的遇冷和被吐槽,能够明显看到中国虽然在榜单中不是最高,但是却是“脱殖”自觉性最强的市场,全球其他市场的情况如何,一些比较强势的市场,如报告中提到的印度、日本、法国,以及“输出”被视为很强势的韩国,他们的“脱殖”自觉性如何?

底壳宇宙:关于“脱殖”自觉性的高低这个问题,这很难给出一个定量的回答。中国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这方面的讨论,《战狼2》《流浪地球2》《哪吒2》等电影的一些片段被解读是在暗指、讽刺以及批判殖民主义,但是,客观上讲不存在一部电影是明确为了批判殖民主义而拍摄的,甚至有些以反侵略为主题的主旋律电影,都被质疑到底是“反侵略”还是盲目套用了西方“反战”的套路进行自我解构。国内观众大多数能意识到“好莱坞越来越难看、越来越无聊”,但未必会用“脱殖”这个概念去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国内电影的制作方也并没有感知到观众的这种需求。

相对而言,其他地方的自觉性就很低吗?比如印度2022年的票房冠军《RRR》,其主题是明确地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不仅票房获得巨大成功,艺术成就也很高。同理,法国、土耳其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特殊性有执念的地方,日本、韩国这种明显与美国文化区别较大的社会,是不是会将他们的文化独立诉求视为“脱殖”?这些都很难一概而论。

观察者网:未来底壳在观察电影市场的脱殖指数的工作中会加入什么其他的维度和方向?

底壳宇宙:我们已经考虑过增加一些维度,比如增加一个对电影内容“去殖民化程度”进行评估的维度,将其量化后融入到我们的计算公式中。但电影内容评估的量化,就像电影评分一样,会带来非常大的主观因素,不像票房比较客观。

另外,我们也考虑在未来的报告中进一步了解特定国家的市场,做一些特定国家的电影发展历史回顾,比如法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家,都有非常有意思的电影发展历史,有高峰有低谷。通过回顾特定国家的电影历史,以及其国家的历史,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下电影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时代大势。

总的来说,我们会比较慎重地决定添加到报告中的内容,我们会先把目前已经有的内容做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理增补。在此期间,我们也非常期待广大网友们参与讨论,对我们提出评论与建议,这也许会激发我们的灵感。

识别二位码下载《2024全球电影市场脱殖指数报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