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藏族同胞为长沙医生献哈达

时间: 2025-08-19 07:43:00/span>

人物名片

湖南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医疗团队长沙医生。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占锋 杨蔚然 通讯员 仁青索朗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一群“长沙医生”踏歌而行。他们跨越千山万水,从湘江之畔奔赴雪域高原,来到平均海拔3750米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用精湛医技和满腔热忱,守护藏族同胞的健康。

先进技术不是高原“过客”,要做“种子”

“在高原做手术,确实和在长沙不一样。”在贡嘎县中心医院的普外科病房里,援藏医生钟皓副主任医师与队友李信主治医师及藏族同事,围聚在一名准备做手术的藏族阿妈病床前。

钟皓来自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外科,李信来自长沙市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今年刚到贡嘎不久,他们便主刀了这台在当地较少开展的乳腺手术。

“最初,面临着身体高反、手术条件差异及沟通障碍等困难,但藏族同事的热情和好学,让一切‘拦路虎’变得微不足道。”钟皓说,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交流,长沙医生与当地医护团队逐渐找到了应对方法,手术也愈发顺利。

“能来援藏,是我一生的荣幸,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李信深知,医疗技术帮扶不是短暂“输血”,不仅要治疗藏族同胞的疾病,更重要的是,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专科团队。先进技术和理念不是“过客”,要做“种子”。

在“传帮带”方面,钟皓和李信有着清晰的“授人以渔”的规划,从手术操作技巧到科室管理、病人随访,长沙专家+本土骨干,“1+1+N”的长效师带徒模式,才可化为呵护藏族同胞健康生生不息的“造血干细胞”。

中医+藏医大显神奇 古老智慧的雪域合璧

在贡嘎县藏医院针灸室,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主治医师康贞,正熟练地为一位藏族阿爸进行针灸治疗。“吐吉其(藏语:谢谢)!吐吉其!”随着小小银针的拔出,藏族阿爸原本紧皱的眉头,变得舒展开来,他惊讶长沙医生手中那枚银针如此神奇。

“来到藏区后我惊喜地发现,中医和藏医在很多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康贞说,比如整体观、诊断方法等,操作虽不同,但诊断结果却一致。同样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主治医师文业成,有着同样的感受,中医藏医都强调“整体观和平衡思想”,如藏医“隆、赤巴、培根”三因失衡与中医经络痹阻的相关,如果在藏区能将两者紧密结合用于临床,或许能更好地为藏族同胞治病。

“当我们用中医调理其体质、辅以中医温针疏通经络,配合藏药药浴、涂擦疗法后,一位长期饱受关节疼痛折磨的藏族阿妈,肿痛显著缓解,脸上露出了笑容……”康贞说,这位藏族阿妈,成为中医藏医融合治疗的最佳代言人。

“长沙医生的银针很厉害。”如今,在贡嘎县藏医院门诊和住院部针灸治疗的覆盖率达98%。

一声“谢谢”一条哈达,感动跨越山海

“这里就像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共建的高原产儿协同中心,就像我的‘第三个孩子’,实在舍不得这里。”廖丹是宁乡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她已经是第二次援藏了。在贡嘎县中心医院妇产科病房,廖丹正与一名当地患者在交流。

2024年,贡嘎县派出70余名医护工作者赴长沙培训学习,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等单位的大力帮扶下,在贡嘎县共建了西藏首家高原产儿协同中心,随后,孕产妇和儿童在家门口的就诊量增长200%。

“去年,我和队友们积极推动建设高原产儿协同中心和高原待产中心。”廖丹说,高原待产中心从去年8月建成至今,已收治30多名孕产妇。随后,各乡镇主动将预产期临近的孕妇送到这里,母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了。

过去一年,贡嘎县新生儿全年出生情况首次实现零死亡,院外分娩率归零。“一名产妇顺利分娩回家后,特意找来会说汉语的人给我打电话,就为了说一声‘谢谢’,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廖丹动容地说。

来自长沙市中心医院儿科的主治医师王丽娟说,有一次,她接诊了一个重症支原体肺炎的3岁藏族男孩,孩子和父亲都不会讲汉语。在当地医生和护士的帮助下,王丽娟详细询问了孩子的病情,并迅速安排住院。经过及时治疗,患儿逐渐好转,8天后康复出院。临走时,孩子父亲对王丽娟说:“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来,孩子一家还特意给她献上了哈达。“手捧洁白的哈达,我特别激动……”王丽娟饱含热泪地说,哈达织就的是藏汉人民血脉相连的深情,也承载着生命相托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