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错就错的爱
原创 柳湄 来源/柳湄客厅公众号
周末,照例去老年公寓看婆婆。
近年,婆婆身体大不如从前,原来走路一阵风的双腿日渐蹒跚,腰身也佝偻起来。这个身高不过1米5的女人,一辈子在田间劳作,总是第一个下田,最后一个收工,不舍得让“吃国家饭”的公公受累,抢着把最脏最累的活干了,却把最精细的饭菜留给公公吃。公公卧床5年,她无微不至地伺候了5年,直到公公去世。
公公的后事处理完后,婆婆平静地对我们说,你们走吧,该上班上班,甭挂着我。我没事,他走了,不管我了,我也不管他了。
我不放心,还是把婆婆接到我家。我们带她去县城最大的商场为她买了好多新衣服,带她去吃各种好吃的,去公园看水赏花,但不过两天功夫,婆婆执意要儿子送她回去。她说,你们该忙啥忙啥,我还是愿意回到自己那个“窝”,老邻旧居多,有地方玩儿。
彼时,我在距家100多公里的市区上班,和爱人属于“周末夫妻”,爱人是一个单位的负责人,平日忙得很,实在没时间照顾婆婆,于是只能把她送回老家。从此,80里乡路,我们每周一个来回去看她,风雨无阻。公公的离世,让婆婆的生活一下子空了。好几次回家,门敞开着,喊人没回答,进门一看,婆婆歪在床边睡着了。没有办法,我只能多多地为她买新衣服,让爱美的她每天穿着新衣服去邻居那里“显摆”。或者多多地买零食,让婆婆带着零食找邻居聊天。
但邻居都忙,没有几个人有时间看她的新衣服,婆婆也不舍得把好吃的分给别人吃。于是婆婆自己决定每天去田里捡柴。忽然想起一部电视剧里,刘罗锅给慈禧太后开出的药方是“拾粪”,说是一弯一起,对身体有益。觉得捡柴也不失是一种出去散心的好办法。于是再回老家的时候,就看见院子里堆满了各种树枝和玉米秸秆。婆婆走着路忽然就会弯下腰去,再起来时手里边多了一把玉米苞啥的——婆婆几乎把捡柴当做一种事业来做了,做得极为虔诚和敬业。只是,那些毛线的、丝质的衣服渐渐被树枝挂得稀烂,连金戒指都弄掉两回。我买了两幅套袖给她,可她又总不记得带,我只能更加频繁地买新衣服给她。
但婆婆慢慢懒下来,不愿意去捡柴了,甚至饭也懒得做,而且有时候会犯糊涂。请个小时工吧,负责婆婆一日三餐和打扫房间。于是一个比婆婆小四岁但体格显然壮实得多的老太太被请到家里。一辈子伺候公婆伺候丈夫儿女的婆婆,不能理解这种雇佣关系,一直把老太太当客人对待,好吃的让给人家吃,活也抢着干。农忙的时候,那老太太便顾着家里的农活不来做饭,我们回家就几次看见婆婆在啃冷馒头,问起,婆婆还为人家遮掩。我急了,婆婆却冲我发了火,说我不懂农村的乡情,大声说她的事情不用我管。
我真是生气又委屈。偏偏爱人也站在婆婆那边,我反倒成了恶人。但生气归生气,毕竟要解决问题。爱人跟自己斗争了几天几夜,又到附近城市的老年公寓挨个考察,终于谈妥一家,把婆婆送去试住。
最初婆婆不明白老年公寓是什么地方,这让爱人越发内疚和自责。但婆婆试住一段时间后似乎很是适应,和护工相熟起来,竟然比跟我们还贴心。公寓里老人多,可以一起聊天散步走游戏,而饭菜有人送,衣服有人洗,指甲有人剪,头发有人理:这样悠闲富足的日子让劳碌了一辈子的婆婆大开眼界。看到婆婆很开心,爱人总算宽慰一点,由每隔一天跑一趟慢慢恢复到每周一趟。
然而婆婆的糊涂程度越发重了,常常自说自话编一些有头有尾的故事,绘声绘色讲给别人听,让听的人信以为真,我们听了却哭笑不得。
春末的时候,儿子回家,进门第一句话就是,妈,我去看看奶奶。
穿上孙子为她买的大红真丝衬衫,抚摸着孙子为她亲手铺上的毛毯,婆婆的脸上笑开了花。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婆婆编的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她的大孙子:故事里,她的孙子对她不停地说暖心的话,让她雨天走路绕开水洼,天冷了记得把毛毯盖在身上,吃西瓜时吐出籽,喝粥时别烫了嘴……她的孙子当了大领导,对她抱怨说,奶奶,当领导可累呢……
每每听着婆婆这些编出来的故事,我便笑,时不时打趣她一句:哎呀,这么懂事的大孙子,是随了谁呀!婆婆立刻情绪激昂起来:自然是随我唻!
夏天到了,看到街头有卖荷叶扇子的,便买下一把,细细包上民族风的蓝边,顺便给婆婆带过去。婆婆已经不认识我了,赶着我喊大姐,但拿着扇子还是很高兴。看着婆婆摇着扇子,穿上新买的衣服,又开始絮絮叨叨编故事。忽然想,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爱,可是,当老人已经不能正常思维,这种将错就错的倾听和对话又何尝不是更长情的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