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术后第二天,妈妈叫出了我的名字” :一场手术治疗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重拾记忆”

时间: 2025-04-15 09:08:00/span>

“术后第二天,我妈能够准确说出我的名字及家庭住址了。那一刻,我感觉我的妈妈终于回来了。”这一幕,对许多阿尔茨海默病家属来说,像是做梦一般的场景,如今通过手术,真的有可能成为现实。

近日,由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多学科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团队联合,在省内率先成功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俗称老年痴呆症)完成“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语言能力及精神状态均呈现明显改善,这一疗法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了全新探索方向。

突破性治疗:逆转疾病进程

67岁的张女士因“进行性记忆力下降3年”入院。家属介绍,2018年起张女士无明显诱因出现记忆力减退,表现为日常丢三落四、无法记住近期对话内容、频繁遗失个人物品。初期症状轻微,未予重视,随后认知功能持续恶化,生活能力显著受损,曾因做饭忘记关火导致锅具烧毁,外出后完全遗忘原计划事项,但早年记忆仍部分保留。近一年病情急剧加重,出现多维度功能衰退,比如丧失既往唱歌、乐器演奏等爱好,否认自身记忆力问题,性格由开朗转为敏感多疑,出现反复叠衣摆鞋等强迫行为等。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李润辉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丧失、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目前,传统药物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逆转疾病进程,临床亟需突破性治疗手段。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手外四科主任战杰介绍,近年研究发现,“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可通过重建淋巴引流通路、促进脑内代谢废物排出,成为阿尔茨海默病干预的新方向。初步临床实践显示,该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情绪行为,为延缓疾病进展提供了潜在可能。

多学科协作:术后72小时蜕变

面对张女士复杂的临床表现,李润辉教授团队医生曹天明、徐天策启动多维度评估体系,包括临床诊断、认知功能量化、生物标志物验证、精神行为评估等。“该患者病程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进展模式,且病理标志物明确,可进行淋巴引流重建手术。”李润辉称。

经手外科、神经内科、影像科及麻醉科联合讨论,手外四科战杰教授、孙鹏副教授为患者实施“颈深淋巴管-静脉超显微吻合术”,应用全球放大倍数最大40倍的显微镜与最细的12-0的显微缝线将淋巴管与静脉吻合,成功建立淋巴引流新通路。

术后72小时评估认知功能的量表评分由7分升至11分,患者可准确回忆女儿姓名及家庭住址,即时记忆及阅读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强迫性叠衣行为消失,情绪稳定性增强。

“手术只是开始。长期管理,才能让疗效更持久。”李润辉称,团队已启动一年追踪随访计划,动态追踪患者认知改善趋势,并探索手术与新型药物的“强强联合”,让疗效更持久。“医院开设了阿尔茨海默病专病门诊,旨在为帮助更多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未来我们将建立更智能的疗效预测系统,帮助更多家庭走出阿尔茨海默病阴影,重拾烟火日常。”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高级记者:樊华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